蒋尚义、梁孟松是半导体芯片晶圆制造领域的两个大拿,两人简历和经历都是半导体行业的传奇,在本就人事变动频繁的中芯国际,如今再爆出这两尊大神一个回归之际,另一个请辞,究竟是什么让本就面临危机的中芯国际再生事端?中芯国际的7nm技术还能量产吗?
在中美科技贸易大战之时,人们尤为关注中国的芯片半导体业。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目前仅有的最好的芯片制造企业了,可是,其人事方面一直波澜起伏,就在昨天再次爆出半导体业两尊大神一归一退的情况,本文全面介绍了蒋、梁二人的经历,并盘点了中芯国际的历年人事变动,从中可以看出端倪。
12月15日晚间,在股东大会过后,中芯国际一口气同时披露了5份公告,国内焦点全聚焦在其人事任命上:
官方公告
根据公告,蒋尚义受聘成为中芯国际董事会副董事长、第二类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并在当日生效。
蒋尚义也是芯片界的老将了,和中芯国际的渊源颇深,他此前曾在台积电工作,并在共同COO职位上退休,退休后还曾担任过台积电董事长顾问,后加盟中芯国际,担任独董,任期届满,蒋尚义又曾担任武汉弘芯的CEO,不过在武汉弘芯的烂尾事件后,他又通过律师信公开辞职。
如果从资历上来讲,蒋尚义再次入职中芯国际,“能够胜任所聘岗位的职责要求”。但是在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担任执行董事的兼CEO的梁孟松投了无理由弃权票,而且在会上提出了辞职,而辞职理由恰好事关此项人事任命。
根据坊间流传的“辞职信”,梁孟松表示,在职期间,他完成了从28nm到7nm共5个世代的技术开发,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的任务,这些成功是他带领2000多位工程师拼搏而来,这也是董事会的支持和信任。
但是关于蒋尚义副董事长的人事任命是在12月9日得知,“深感已经不被尊重和不被信任,我觉得,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在此继续为公司的前景打拼奋斗了”。
关于中芯国际内讧的传闻一直不断,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后,就屡次传出与另一位联席CEO赵海军不和,其中董事长周子学从中调停,才让梁孟松的离职传闻一直是传闻,而蒋尚义也曾被寄予厚望,成为不和传闻中各个主角沟通的桥梁。
结果,蒋尚义正式入职,桥梁还没来得及沟通,梁孟松一直以来的离职传闻被坐实,中芯国际也在12月16日早间发布公告,公司已经知悉梁孟松的辞职意愿,正在与梁孟松沟通其真实的辞职意愿。
对于辞职原因,尚待公告,但是大家更关心的是在梁孟松的辞职信中透露出的芯片进程。
中芯国际的人事变动在行业内一直是焦点,每次传出都引起业界的震动,可能是由于中芯国际在国内芯片制造业的地位,同时国内芯片又被美国卡脖子,盛名危机之下,人事变动就格外受到关注了。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立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大约有300多名半导体工程师随其北上,其中不少是他在德州仪器和世大时的旧部。一时间,张汝京甚至带动了台湾半导体工程师前往大陆工作的潮流。
2009年11月9日,中芯国际同时宣布了两项重大消息:其一,与台积电长达6年的纠纷诉讼落幕,双方达成和解;其二,伴随着和解,中芯国际CEO、执行董事张汝京辞职,曾任华虹集团CEO的王宁国接任。
台积电更是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张汝京必须离开中芯国际,并且从2010年起,三年之内,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从2004年以来中芯国际作为被告,就一直陷于来自于台积电的专利诉讼苦斗中,比如2009年,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宣判中芯国际败诉,认为其非法使用的台积电61个专利,需要赔偿10亿美元,最后的妥协是中芯国际向台积电出让股权,张汝京也离开中芯国际,由于担心台积电的诉讼,中芯国际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芯片制造技术进展不大。
张汝京离开后,其继任者王宁国对中芯国际的定位是,避开台积电的锋芒,台积电是最佳选择,中芯国际只是备选方案。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中芯国际想冒尖超越台积电非常不现实,也长期处于台积电的阴影下,逐步拉大差距,不过这些年中芯国际扶持国内本土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芯片设计发展,才逐步有起色,中芯国际虽然在高端芯片方面弱于台积电,但是中低端芯片方面已经能与台积电平起平坐。
2011年6月27日,中芯国际董事会非执行主席江上舟过世。
7月,据有关媒体报道,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处于内讧中,更大的动荡迹象开始显现。这家中国最大的代工企业,或将经历一场比创始人离职时更大的危机。
7月13日下午2点多,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向董事会提交了辞职申请。
就在两天前,中芯国际CMO(首席市场官)季克非已经提交辞呈。 “据说他(季克非)暂时被挽留下来了,但是,如果情况还是不明的话,那也很难说。”知情人士透露。
王宁国、季克非的辞职举动,在中芯国际高管团队中引发震荡。如果王宁国离开,季克非、关悦生、CFO曾宗琳等拥有20多年半导体产业经验的人可能全部离开,不排除大量台湾地区核心员工追随而去。
十年之前的过去10年,中芯国际之所以从无到有,除了政府、产业政策、基础员工支持外,张汝京创立公司初期从海外带来及招募的大量核心员工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台湾地区的员工尤其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事实上,这也是大陆许多半导体工厂甚至面板厂过去多年常见局面,曾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陆(大陆)皮台(台湾地区)骨”模式。
过去多年,大陆半导体人才成长迅猛,尤其是工程师与基层管理人员。但拥有技术、运营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多。王宁国去年曾对本报强调,与其说是做企业,不如说是培养人,一个成功的中芯,就代表着大批成功的专业人才。而杨士宁当初便是王宁国拉入的一名本土高管(目前已是美籍)。
据当时的报道,新董事张文义已被选为执行董事并已获董事长提名。
张文义当初由江上舟力邀进入中芯,应该说,身为江上舟的同学并深得其信任的王宁国还有一些机会。那么,他为何提出了辞呈呢?
知情人士透露,最新的方案是:张文义任董事长、执行董事、总裁。
这等于说,王宁国在失去董事会执行董事席位后,战略与执行层面的权力也将被缩减。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这一方案成真,或许意味着大唐控股与杨士宁一派的胜利。因为,大唐原本也没打算立刻寻求董事长席位,空降而来的张文义,虽然有望汇聚多个角色,但是如果不能显示出强势整合力量,将很难真正破除眼下的矛盾困境,大唐与杨士宁一派或许已握有权柄。
但另有消息人士透露,中芯海外股东不会容忍这一局面发生,上次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会议上已用反对票对杨士宁明确表了态,除非他们彻底退出董事会。
该人士表示,中芯已处于两败俱伤的局面,假如王宁国辞职引发持续动荡,将不但给对手创造成长机会,届时暂时得利的一方很可能面临更大压力;而包括大唐、中投在内的投资方,投资利益也难保证。
同业的一名高层人士上周对本报强调,如果中芯再不尽快稳定下来,很可能将一蹶不振。
上周,中芯董事会一名董事曾私下透露,会以大局为重,尽力让中芯回归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面对潜在的动荡局面,一名管理层人士在短信里对本报表达了痛惜与无奈:“天下有太多事不能用常规去理解,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等于说,王宁国在失去董事会执行董事席位后,战略与执行层面的权力也将被缩减。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这一方案成真,或许意味着大唐控股与杨士宁一派的胜利。因为,大唐原本也没打算立刻寻求董事长席位,空降而来的张文义,虽然有望汇聚多个角色,但是如果不能显示出强势整合力量,将很难真正破除眼下的矛盾困境,大唐与杨士宁一派或许已握有权柄。
但另有消息人士透露,中芯海外股东不会容忍这一局面发生,上次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会议上已用反对票对杨士宁明确表了态,除非他们彻底退出董事会。
该人士表示,中芯已处于两败俱伤的局面,假如王宁国辞职引发持续动荡,将不但给对手创造成长机会,届时暂时得利的一方很可能面临更大压力;而包括大唐、中投在内的投资方,投资利益也难保证。
同业的一名高层人士上周对本报强调,如果中芯再不尽快稳定下来,很可能将一蹶不振。
上周,中芯董事会一名董事曾私下对本报透露,会以大局为重,尽力让中芯回归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面对潜在的动荡局面,一名管理层人士在短信里对本报表达了痛惜与无奈:“天下有太多事不能用常规去理解,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根据2011年2月发布的财报,中芯国际2010年的利润为6870万美元,是上市后首年盈利。
2019年3月,有媒体传出: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将离职,对此,中芯国际进行了回应:
对于今日有媒体发布和转载“传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将离职”的报道,中芯国际郑重声明:该消息不属实,任何中芯国际最高管理层人事变动,以公司发布公告为准。
对于杜撰及传播谣言的媒体和个人,公司表示强烈谴责,将保留诉诸法律追责的权利。
特此声明。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2019年3月9日
中芯国际于6月14日发布公告称,蒋尚义博士(“蒋博士”)已通知董事会,基于个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诺,将不于股东周年大会上膺选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为董事,同时将不再担任公司薪酬委员会的成员。
根据此前的公告,中芯国际将在6月21日举行股东周年大会,并在公告2(d)项中表明将重选蒋尚义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不过中芯国际在此次公告中表示将撤回股东周年大会第2(d)项普通决议案。
中芯国际表示,根据上市规则第3.10A条董事会之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将低于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的最低要求,且薪酬委员会将不按上市规则第3.25条的要求以独立非执行董事占大多数。本公司将按上市规则第3.11(2) 条及第3.27条的要求自股东周年大会后三个月期间内尽快符合上述要求。
目前,中芯国际的执行董事成员包括周子学(董事长)、赵海军(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联合首席执行官)、高永岗(首席财务官及联席公司秘书);非执行董事成员包括陈山枝、周杰、任凯、路军、童国华;独立非执行董事成员包括William Tudor Brown、蒋尚义、丛京生、刘遵义、范仁达。
其中蒋尚义于2016年12月正式加入中芯国际,任职第三类独立非执行董事,此前曾担任台积电研发副总裁,2013年退休时,蒋尚义身兼数职,不仅是台积电共同首席执行副总,也是共同首席运营官(COO)。退休后两年,蒋博士还担任台积电董事长顾问。在台积电, 蒋博士牵头了0.25um,0.18um,0.15um,0.13um,90nm,65nm,40nm,28nm,20nm,and 16nm FinFET 等关键节点的研发,使台积电的行业地位从技术跟随者发展为技术引领者。
蒋尚义不再连任中芯国际独立非执行董事。
据悉,蒋尚义现年74岁,1968年于国立台湾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70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1974年于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德州仪器和惠普公司工作。其后,于一九九七年返回台湾,任台积电研发副总裁。于二零一三年底退休时,蒋尚义的职位是共同首席运营官。
蒋在半导体工业界的40年中,曾参与CMOS、NMOS、Bipolar、DMOS、 SOS、SOI、GaAs激光、LED、电子束光刻、硅基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在台积电,蒋尚义牵头了0.25、0.18、0.15、0.13微米,还有90、65、40、28、20、6纳米FinFET 等关键节点的研发,使台积电的行业地位从技术跟随者发展为技术引领者。
1997年,蒋尚义于加入台积电担任研发副总裁,在其带领下,台积电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制程从0.25μm进入到16nm FinFET,一跃成为芯片制造业的技术引领者。
2006年,蒋尚义第一次退休,后于2009年在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邀请下,重新回归并执掌研发大权。2013年底再度退休时,蒋尚义职位是台积电共同首席运营官,并于退休后仍担任台积电两年董事长顾问。
2016年12月首次加入中芯国际,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一职。(中芯国际独立董事的三年任期结束后,蒋尚义于2019年出任武汉弘芯CEO一职。 蒋尚义曾于 2016 年 12 月 20 日至 2019 年 6 月 21 日担任中芯国际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2019年6月,中芯国际公告称,蒋尚义因个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诺,将不再连任。
任职期间,中芯国际的新工艺从28nm推进至14nm,同时在12nm工艺研发方面取得突破。
11月17日,蒋尚义通过律师发表声明,称自己于6月份辞去武汉弘芯的董事、总经理及CEO首席执行官等一切职务,自辞职后于7月已不支薪也不再担任武汉弘芯半导体的任何职务。
这次中芯的聘用合约是从2020 年 12 月 15 日起生效,至 2021 年股东周年大会为止,之后只需在股东周年大会上重选,每三年 一 次轮值退任。
再者,蒋尚义的聘用合约为固定现金酬金 670,000 美元及年度激励,加上年度激励将按照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政策且由董事会参考本集团的业绩以及其个人的表现厘定后发放。
如今已经74岁高龄的蒋尚义,从事半导体行业45年之久,可以算的上是半导体的领军人物,2016年从台积电离职后的蒋尚义首次加入中芯国际,担任非独立董事一职,在中芯国际三年多的时间里,蒋尚义参与研发了中芯国际的芯片研发与制造,而中芯国际的28nm到14nm再到12nm芯片的进步,都离不开蒋尚义的贡献;
2019年加入武汉弘芯任职CEO,但随着武汉弘芯被外界爆出一系列的问题后,在今年的6月份,辞去了武汉弘芯所有的职务,几个月后再次选择加入中芯国际;
2001年,蒋尚义名列《商业周刊》杂志评选的50位“亚洲之星”之一,以表彰他在带领台积电研发团队突出表现过程中展现的领导力、视野和决心。
2002年,蒋尚义被评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
2013年,蒋尚义获得潘文渊文教基金会ERSO奖,同年被评为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
2015年,蒋尚义获得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Ernst Weber管理奖,同年被评为台湾工研院院士。
中芯国际官网对梁孟松的介绍
梁孟松,现在 68 岁,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及电脑科学系并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中芯国际官网介绍,梁博士在半导体业界有着逾三十三年经历,从事内存储存器以及先进逻辑制程技术开发。梁博士拥有逾 450 项半导体专利,曾发表技术论文 350 余篇;梁博士同时是国际电机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
但真正关键的是,梁孟松也曾经在台积电任职,并且曾与蒋尚义在台积电共事,担任蒋尚义的下属。
据了解,当年蒋尚义担任台积电研发部门之时,梁孟松正是蒋尚义旗下的技术研发大将,他曾经在 1992 年至 2009 年担任台积电资深研发处长;后来,在蒋尚义第一次从台积电退休时,梁孟松未能按照自己的期待被擢升为主管,最后在一番纠葛之后去了台积电的对手三星。
在三星,梁孟松出任三星晶圆代工部门技术长,让三星在 14 纳米制程技术实现大跃进,更因此抢下高通处理器订单,让台积电的 16 纳米 FinFET 首尝败绩——后来台积电愤而提出控告,双方大打官司,梁孟松败诉后又重返三星,最终在 2016 年第三季度离开。
2017 年 11 月,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
按照梁孟松在其递交的辞职信中的说法,他带领 2000 多位工程师,在中芯国际尽心竭力完成了从 28nm 到 7nm,共五个世代的技术开发——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的任务。
梁孟松表示,他来中国大陆本来就不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只是单纯的想为大陆的高端集成电路尽一份心力;目前,28nm,14nm, 12nm,及 n+1 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 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因此自己的短期目标已经超预期、圆满地达成了。
在辞职信中,梁孟松表示:
我是在 12 月 9 号,上星期三早上,接获董事长电话告知:蒋先生即将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一职。对此,我感到十分错愕与不解,因为我事前对此事毫无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我觉得,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在此继续为公司的前景打拼奋斗了。我可以暂时安心的休息片刻。
梁孟松还表示,在董事会通过蒋尚义任职之后,他将正式提出辞呈——他还强调,并没有丝毫意图想要影响董事会接下来对此人事任命的表决。
据了解,梁孟松是半导体领域公认的技术战神,同时也是一个工作狂人,并且对下属要求严格;但另一方面,其性格也有些刚烈、自负和豪爽——从他过往的经历也能看出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蒋尚义人事任命的投票中,梁孟松投了无理由弃权票。
中芯国际在经历了张汝京离开、江上舟去世之后,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时机,梁孟松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可以说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梁孟松不可能回到台积电,也不可能去三星,而对于目前的中国芯片产业来说,适合梁孟松的芯片企业并不太多,梁孟松主要从事先进制程的研发,这需要芯片企业具有一定的晶圆加工经验,并且在芯片制程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目前来说,除了中芯国际之外,基本上没有符合的晶圆代工企业适合梁孟松了。
这对梁孟松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梁孟松终生以超越台积电为目标,而现在,却没有一个给他施展抱负的平台。
而梁孟松的离开对于中芯国际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全球拥有丰富先进制程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并不太多,而像梁孟松这个层次和水平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中国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关头,梁孟松的离开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损失,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7nm制程技术,和台积电仅有1代的差距。如果再度停滞先进制程研发,或将再度大幅落后台积电。
梁孟松的辞职信透露,“目前,28nm、 14nm、 12nm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马上进入风险量产。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钜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中芯国际能留住人吗?梁孟松的辞职,会对7nm的风险量产产生影响吗?
中国芯片产业好不容易有了起色,作为先进制程研发的传奇人物,3年从28nm突破到7nm,立志要打造下一个台积电。 梁孟松一旦出走,不仅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研发要陷入停滞,而且中国芯片产业也将遭受重创。 在这两年的大环境下,芯片领域可能真是耗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