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种玄乎的技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它就是脑机接口。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了让猴子用意念打电玩,让残疾人用意念打字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些应用距离“人机合一”科幻场景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本周,布朗大学领导的联合团队推出了一款微型植入传感器网络,并取名为“神经颗粒”。就像咖啡离不开咖啡伴侣,豆浆离不开油条,团队还给“神经颗粒”外搭了一款无线“信号塔”,用于在头皮上发射信号。
(似乎和某个摇摇摆摆的可爱生物有了特殊的联系)
解码大脑,也要控制大脑
按侵入性由浅到深和信息分辨率由低到高排个序,目前最主流的三种脑机接口分别是带在头上的脑电帽(EEG);读取大脑皮层信号(ECoG)的芯片;以及植入脑皮质内部的电极(Intracortical BCI,iBCI)。
布朗工程学院教授 Arto Nurmikko 表示:“脑机接口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找到尽可能探测大脑各个区域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植入脑皮质内部的电极有点像针床。我们的想法是将这些一片片的针床分拆成可以分布在大脑皮层上的微芯片。”
双向脑机接口的商业应用
(来源:great learning)
如果你认为“脑对脑接口”就是人类想象的极限,那也太小看科学家们的脑洞了。
在 2019 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计算神经学家 Niko Kriegeskorte 提到了“神经协处理器”(neural co-processor),它将把焦点从接口 (读取和写入大脑活动的地方) “转移到如何增强设备的信息处理功能上”。
在这个概念中,脑机设备将与大脑一起补充大脑的神经活动,协助大脑处理信息。神经协处理器甚至可以从大脑的一个区域读取神经信号,并将信号写入大脑的另一个区域。而这将为大脑增强(Brain augmentation)这个更加“疯狂” 的想法铺平道路。
未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你准备好先在自己的脑仁儿里种上几十个“神经颗粒”了吗?
参考资料:
https://www.brown.edu/news/2021-08-12/neurograins
https://alexandregonfalonieri.medium.com/bidirectional-bci-what-it-is-and-why-it-matters-e295767b95a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1-00631-8
https://www.darpa.mil/program/next-generation-nonsurgical-neurotechnology
https://nikokriegeskorte.org/2019/01/26/from-bidirectional-brain-computer-interfaces-toward-neural-co-process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