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手机拍照进化论:为什么需要图像算法?

2020-11-27 16:49:04 紫光展锐 阅读:
更好的手机拍照效果需要图像算法的加持,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了解,接下来的系列,我们准备了几篇科普、视频和图说,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摄影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来拍照的不再只是镜头和传感器了,背后还加载着一系列的图像算法,它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处理图像,并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I1Cednc

好作品只能依赖专业摄影师的时代过去了,图像算法引入到手机拍照应用后,让人人拍出好照片成为可能。I1Cednc

紫光展锐拥有自主研发的图像算法团队,而且这些算法已普遍应用在展锐的芯片平台里。目前,展锐的图像算法团队已经超过了200人,分布在美国、印度、中国台湾、上海和北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I1Cednc

更好的手机拍照效果需要图像算法的加持,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了解,接下来的系列,我们准备了几篇科普、视频和图说,一起来看看吧~~~I1Cednc

这事得从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说起…I1Cednc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漫长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它使得我们眼中的世界五彩斑斓。颜色是怎么呈现出来的呢?它是光线通过眼睛成像到视网膜上,由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感知光信号的强弱,视觉神经对信号的传播,再由大脑处理所产生的视觉感受。颜色的产生极其复杂,人类所获得的色彩感受不但取决于光的物理特性,还受心理等因素影响。I1Cednc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颜色的物理特性。肉眼所见到的光线(一般波长范围是380-780nm,见图1),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到的部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别是肉眼受到可见的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引发的视觉神经感觉。I1Cednc

I1Cednc

图1:可见光波长及其对应的颜色I1Cednc

人眼中对光敏感的细胞分为两类: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视杆细胞对弱光线最敏感,光谱响应范围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在500nm附近达到相应的峰值,但无法区分不同的波段的光线,因此无法产生色觉。在非常低的光照水平下,这样的视觉叫做暗视觉,暗视觉仅视杆细胞在工作。所以在黑暗的夜晚,人们能看到物体,却分辨不出物体的颜色。I1Cednc

在高光照水平下,主要工作的是视锥细胞,有色觉,这样的视觉叫明视觉。视锥细胞分为三类:感红细胞(L) 、感绿细胞(M)和感蓝细胞(S)。对同一波长的光线,不同的视锥细胞有不同的响应能力(见图2),因此视锥细胞具有颜色的辨别能力。I1Cednc

I1Cednc

图2:三种视锥细胞对光的响应能力I1Cednc

光源发射某一光谱分布的电磁波,经过物体的反射或者透射进入人眼,再通过视锥细胞对光线的探测,这整个过程涵盖了颜色的物理属性。颜色同时受到人们的心理、现实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某个场景的光在视细胞产生的信号并不等于人们对这个场景的感受。例如,一张白纸不管在红色还是绿色灯光下,人眼看起来都会觉得这是一张白纸,这来源于大脑的经验处理,这种现象叫做颜色恒常性。I1Cednc

可以说,你看到的景色都是经过大脑处理加工过的,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哦~I1Cednc

图像算法最大的用途是可以修复照片,使拍摄到的照片获得真实的色彩效果,或者满足用户的某些色彩偏好。I1Cednc

【自动白平衡】I1Cednc

在展锐的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系统里,主要有自动白平衡(AWB)和颜色校正(CCM)模块来处理色彩。I1Cednc

先看自动白平衡,ISP系统需要根据图像的统计信息,计算出图像R、B channel的增益,以实现自动白平衡功能,以求在各种复杂场景下均能准确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因为人类视觉系统具有颜色恒常性的特点,对事物的观察可以不受光源的影响,但图像传感器不具有这个特点,因此在不同光线下拍摄的图像,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在晴朗的天空下拍摄的图像可能偏蓝,而在烛光下拍摄的物体可能偏红。I1Cednc

自动白平衡功能,就是模拟了人类视觉系统的颜色恒常性特点,来消除光源对图像成像的不良影响。I1Cednc

I1Cednc

图3 :左边是自动白平衡功能关闭,右边是自动白平衡开启I1Cednc

紫光展锐的自动白平衡算法具有以下特点:I1Cednc

效果稳定性好:所谓效果稳定性,指的是拍照场景发生细微改变时,图像色彩效果不会出现明显跳变。I1Cednc

准确度高:展锐的算法在处理绝大部分场景时,都能得到符合预期的结果,尤其是用户关心的蓝天、绿植、人物等等重点场景和混合光源、纯色、夜景等难点场景。I1Cednc

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好:展锐的算法既可以运行在入门级相机设备上(如30万像素的手表项目)上,也可以运行在中高端相机设备上(如3200万像素以上的手机项目),还可以应用到车载记录等物联网领域中。而且,不同产品,展锐的自动白平衡算法可以实现灵活配置,实现算法效果、算法复杂度、内存消耗等多样化的分级需求。I1Cednc

【颜色校正】I1Cednc

相机实际是在模拟人眼的彩色成像来拍图,由于相机传感器的RGB三通道的光谱响应与人眼中视细胞的光谱响应(见图2)不同,导致其拍摄的图片与人眼看到的有差别,因此需要进行颜色校正(Color Correction Matrix,CCM)。I1Cednc

颜色校正矩阵一般通过标定得到,利用图像传感器拍摄得到的图像与标准图像相比较,计算得到校正矩阵(即CCM矩阵)。利用CCM矩阵对图像的各像素点的进行验收校正,以获得最接近于物体真实颜色的图像。I1Cednc

一般情况下,在颜色校正过程中,都会伴随有颜色饱和度的调整。颜色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其色彩的纯度越高,图像表现越鲜明;纯度越低,表现就越黯淡。I1Cednc

I1Cednc

图4 :左边是CCM关闭,右边是CCM开启I1Cednc

I1Cednc

图5:展锐CCM模块的色彩还原效果评测I1Cednc

(图中18个小圆点和小方点越接近,则表示色彩还原性越好)I1Cednc

随着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对手机拍照功能的需求日益苛刻,色彩还原技术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色彩还原效果,如何在多摄像头手机上实现更加一致的色彩还原。这些附加技术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手机拍照体验,进而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I1Cednc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 用水泥和炭黑制造储能超级电容器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普遍的两种历史材料,水泥和炭黑(类似于非常细的木炭),可能会成为新型低成本储能系统的基础。该技术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供应出现波动的情况下使能源网络保持稳定,从而促进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一种用于电路板回收的新基材:遇水能溶 英国的Jiva Materials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PCB基材Soluboard,这种基材是由天然纤维包裹在一种无卤的聚合物中制成的,与行业内经常使用的FR-4基材不同,这种材料只要在9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浸泡30分钟,就可以分层溶解···
  • 头部跟踪功能如何提升您的空间音频体验 音频已成为我们使用媒体时沉浸感和逼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技术正在加强各种体验本身的沉浸式体验,让它们更加栩栩如生,但如果没有头部跟踪,由于大脑无法解决这种关键的含糊不清问题,这种沉浸感可能会被破坏。
  • 电池能用三十年?美国Ener Venue称推出革命性电池技术 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理论寿命约为800次循环,磷酸铁锂约为2000次,而钛酸锂据说可以达到1万次循环,也就是说常规普通人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每天完全充放电三次,最多也就能用上几年的时间。虽然相较于铅酸电池200-300次的循环寿命来说,这已经是很大幅度的提升了,但现在有一家公司宣称他们的电池可以充放电30000次,每天充放电三次,能用30年。
  • 2023 中国国际汽车电子高峰论坛(上海)
  • 韩国造世界首个室温超导体,闹剧还是新的未来? 7月22日,韩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平台上上传了两篇论文,声称发现了世界上首个常压室温超导体,这种材料是一种改性铅磷灰石名为LK-99,超导临界温度在127摄氏度,即400K以上,而且在常压下就具备超导性。
  • 瑞能半导体全球首座模块工厂在上海湾区高新区正式投入 瑞能微恩半导体暨瑞能金山模块厂开业典礼在上海湾区高新区隆重举行,标志着瑞能全球首座模块工厂正式投入运营,将主要生产应用于消费、通讯、新能源以及汽车相关的各类型功率模块产品,串联客户和生态圈,积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TI无线MCU创新方案,助力用户加速拥抱物联网 7月21日,由AspenCore主办的“2023全球MCU生态发展大会”在深圳罗湖君悦酒店隆重举行,特邀请到MCU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德州仪器(TI)参加了“无线MCU分论坛”,论坛上,TI无线产品工程师魏天华分享了主题为“创新型无线解决方案,助力不断发展的互联世界”的演讲,为现场观众带来了TI最新的无线MCU系列,以及对于这一市场的深刻思考。
  • TETRA标准被曝存在后门漏洞,1分钟内就能被破解 TETRA是由ETSI制定的开放性无线数字集群标准,据称该技术标准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无线电通信标准之一。而就在近日有研究人员发现该标准存在着多个安全漏洞,可以暴露通过该标准传输的敏感数据。
  • 大联大品佳集团推出基于达发科技产品的TWS耳机方案 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品佳推出基于达发科技(Arioha)AB1565芯片的TWS耳机方案。
  • 仿生学领域新里程碑,这种新型人造肌肉的软硬可变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仿生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出了一种具有自我感知能力的新型电动可变刚度人造肌肉。这项创新技术有可能会彻底改变软体机器人和医疗应用。
  • 射频电磁仿真为什么需要新方法? 本文将讨论电磁仿真和电磁仿真的进展,这些进展可能有助于加快运行速度,并且在执行更高效仿真的同时不会降低精度。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面包芯语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