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号之后,部分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可能要“清零”了,涉及品牌包括比亚迪、腾势、方程豹、深蓝、极狐等等,官方还没正面回应。
但从经销商端来看,确实在“紧急催单”。伴随多部门联动整治、主机厂策略调整以及市场自发回归,困扰中国车市长达数月的无序价格战可能迎来拐点。
价格不应该是唯一竞争武器,政策规制、产品价值、产业利润链恢复正逐步接管主动权。从“零公里二手车”到“虚假销量”再到上下游账期恶化,一场关乎供需结构、信用体系与消费信心的深层调整在中国汽车市场展开。
当然到底价格战能否止戈,市场出清的过程如何有序进行,我们需要看看下半年具体如何进行。
Part 1
从“价格失控”到“政策干预”:
混乱竞争的终结信号
2025年上半年,延续2年多的汽车市场还在持续的价格战,主流新能源品牌率先打响价格调整“第一枪”,最大降幅甚至超过30%,并伴随“零公里二手车”等非正常手段进行冲销量。
名义上挂靠二手车名目、实质上为新车,扰乱了真实市场售价体系,也掩盖了终端销售与产能消化的真实状况。
从上险数据来看,市场整体真的是不错的,也起到了制造销量向好、需求旺盛的表象。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不被甩出赛道,其他车企被迫跟进,不论是否具备盈利能力或成本控制基础。
这种非理性竞争不仅对整车企业自身构成财务压力,更将成本挤压传导至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维修服务网点。一旦车辆售价严重倒挂,其所依赖的整个产业链将难以正常运转。
最显著的技术影响体现在原材料与制造工艺端。为了满足成本控制要求,汽车企业对高价值部件,比如电池、电驱系统、车身材料进行调整。
短期内看似对核心功能影响不大,但却极易引发稳定性、维护性及用车寿命方面的隐性问题。
同时,这类恶性价格战往往伴随“高刷销量”与虚假零售数据的并发,以压货方式人为提升批发量,通过零公里车、返利等手段将库存转入经销体系外部,制造销量繁荣的表象,直接后果是消费者对车辆实际保值率和长期用车成本的信心崩塌。
大量低价抛售的新车进入市场,导致车辆残值率快速下探,二手市场受损,换购周期被延长,形成新的销售瓶颈。
此轮乱象的转机,来自于政策干预。在6月下旬,工信部、商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手整顿市场行为,重点整治“零公里车”与虚假账期,要求主机厂与经销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彻底打破了通过账期转嫁流动性风险的惯性。
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在实际交付与现金流匹配的基础上,审慎决策生产与价格策略。
对宣称智能驾驶功能的夸大宣传行为也展开高频抽查,并要求明确技术边界。
例如,将L2级辅助驾驶误导为“全自动驾驶”的做法一旦被发现,不仅面临处罚,更要进行社会公示。这种机制对重视长期品牌声誉的车企形成强烈震慑,迫使企业回归合理竞争逻辑。
本轮“价格战”并非因市场自律终止,是在政策主导与风险敞口暴露下被强制终结,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车市由供给过剩、预期透支向供需重建的关键转向。
Part 2
价格战的代价与转向:
理性竞争下的新格局
放眼整个经济环境,车市的无序竞争并非孤例。从外卖平台到咖啡零售,从家电补贴到出口转内销,几乎所有消费品行业都在经历一场由“产能过剩+消费转弱”驱动的结构性博弈。
汽车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供应链复杂度与生命周期影响范围更广。
价格战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传统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在成本构成中,动力电池占比超过35%,而其他电子电控、底盘与安全系统则占据20%以上。这些技术组件若在成本压力下被削弱,将严重影响产品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
在价格战中采取的策略,是以全栈自研技术压缩采购成本,自研BMS系统、采用自家域控制器方案,需要在硬件、软件和生态上形成闭环能力,不具备技术规模优势的厂商在持续战中逐步出清,是此轮市场洗牌的必然。
价格战另一端的受害者——消费者——在初期享受到“低价红利”后,逐渐面对车辆品质下降、售后服务退化、保值率下探等负面影响。
尤其是“通病”类问题,例如异响、辅助驾驶误报,不构成严重故障,却直接影响日常使用体验,进而削弱品牌忠诚度。
技术上,价格战迫使厂商加速推进平台化架构。例如采用CTB(Cell to Body)技术降低电池系统结构成本,使用域集中架构降低布线与硬件冗余,或通过整车OTA能力减少后期售后负担。某些品牌则以自研电机控制策略提升续航表现,从而在不靠价格手段的基础上形成产品区隔。
这些技术路径的成立前提,是企业在基础研发端持续投入,并且具备产业协同能力。价格战打乱了这一节奏,使得部分厂商不得不削减研发预算,以确保现金流优先,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损害长期竞争力。
汽车市场恢复理性成为共识,重建车商与经销商间的信任机制、规范账期与返利政策,均是在为“产品竞争”重新让位做铺垫,理性的消费者也开始关注整车使用成本、能效表现、软件系统稳定性等中长期维度,为良性竞争创造空间。
技术能力与系统化成本控制,正在成为区别“价格战幸存者”与“投机出局者”的分水岭。理性竞争将聚焦于平台技术、生态整合与服务能力,而非简单的价格博弈。
小结
2025年7月,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的转折点,由行业内部过度竞争与外部宏观经济压力共振引发的混战,以政策强制与市场疲态为终结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