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AI驱动下“智能座舱体验”

2025-06-30 汽车电子设计 阅读:
芝能科技出品在智能化、个性化浪潮推动下,汽车座舱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向“感知空间”的深层变革。
 

在智能化、个性化浪潮推动下,汽车座舱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向“感知空间”的深层变革。G7Sednc

 G7Sednc

LG围绕“车载座舱体验革新”的战略蓝图,不再仅仅关注硬件规格,而是聚焦于如何将AI深度嵌入座舱的每一处触点,打造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出行空间。G7Sednc

 G7Sednc

通过对客户需求、AI应用路径、多模态交互架构以及长期技术演进的系统梳理,LG勾勒出一幅由“语音+视觉+边缘计算”构成的全新座舱体验图谱。G7Sednc

 G7Sednc

备注:这个思考比较有特点,我们可以参考下G7Sednc

01

  从“个人空间”出发:G7Sednc

重新定义座舱价值G7Sednc

大家的共识是智能汽车已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是乘客日常生活的延伸空间。G7Sednc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用户认知的系统性演化:G7Sednc

◎ 超五成用户将汽车视作“私人空间”,强调个性化与隐私;G7Sednc

◎ 超过六成用户对汽车产生情感依附,期待更具温度的交互;G7Sednc

◎ 即便自动驾驶技术日渐成熟,仍有大多数用户享受驾驶乐趣,表现出多重驾驶人格需求。G7Sednc

与此同时,汽车也被赋予身份延伸的象征,用户希望通过定制化UI、内饰风格等展现自我。G7Sednc

在这一趋势下,传统硬件导向的座舱设计显得日渐不足。G7Sednc

以车载显示为例,尽管屏幕尺寸与画质被持续放大,但用户反馈指出其功能深度不足、场景不匹配、体验不连续,车载系统未能有效替代手机等外部设备。G7Sednc

LG因此提出,以AI驱动个性化、场景感知与深度交互,才是未来座舱体验的真正突破口。G7Sednc

汽车“个人空间化”趋势明确,座舱设计正从机械与视觉主导,转向体验与情感驱动。用户需求的核心已从“看起来先进”变为“用起来贴心”,AI提供了解构并重塑这一体验的路径。G7Sednc

 G7Sednc

02

  AI定义汽车体验:G7Sednc

从语音助手到多模态融合G7Sednc

车载AI演进路线从“联网车”起步,跨越“软件定义汽车(SDV)”,迈向“AI定义汽车(ADV)”阶段。G7Sednc

在这一路径中,AI不仅是附加功能的执行者,更是整车交互系统的组织核心。G7Sednc

最直接的体现是语音助手,消费电子领域的语音助手已具备高频使用和高满意度,车载语音体验却因识别准确度低、方言适应差、交互复杂等问题而广受诟病。G7Sednc

 G7Sednc

车载语音助手的真正价值在于以生成式AI为底层驱动,实现“自然语言问答+智能控制”双重功能。例如,用户可以询问“如何将空调设为72度?”系统不仅理解命令,还能执行操作。G7Sednc

此外,还能完成如调节座椅、开启车窗、寻找加油站等指令,极大地简化用户操作流程。G7Sednc

而生成式AI的潜力远不止于语音。LG进一步提出下一代“物理AI”架构——融合语音、视觉、传感器数据与环境信息的多模态输入输出体系。G7Sednc

例如,摄像头识别路边建筑后,系统能主动告知“这是你常去的咖啡店”;在乘客疲劳时,系统自动调暗灯光并播放轻音乐。G7Sednc

这种从“听你说”到“看你做”、再到“为你想”的演进,意味着座舱正从工具型产品,跃迁为拥有“环境理解”与“主动响应”的智能空间。G7Sednc

这种智能交互能力的实现,离不开AI架构的底层支撑。LG提出“边缘+云”的混合AI模型。G7Sednc

云端具备计算能力强与扩展性高的优势,适合大规模训练与更新;边缘则更注重实时响应与隐私保护,适用于本地即时计算。G7Sednc

通过边缘计算优化方案,如量化技术(将浮点数转化为整数),LG成功在不牺牲精度的前提下,实现参数压缩超80%、推理速度提升50%,使AI得以嵌入算力受限的车载硬件中运行。G7Sednc

AI已从语音控制工具,演变为多模态、多任务、可理解、可预测的交互伙伴。通过生成式AI、视觉AI与边缘计算协同,LG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座舱AI架构,为车载体验打开全新空间。G7Sednc

LG的座舱体验革新路径,不止于一项新技术的引入,而是围绕“体验重构”的系统性战略展开。G7Sednc

◎ 首先,在价值定位上,从“汽车是交通工具”转变为“汽车是个人化智能空间”;G7Sednc

◎ 其次,在技术架构上,构建“多模态交互+边缘AI优化+全生命周期支持”的全栈方案;G7Sednc

◎ 最后,在应用实践上,强调以场景为核心设计原则,真正贴合驾驶中的实际需求。G7Sednc

 G7Sednc

 G7Sednc

小结

随着AI从“语音控制”走向“代理决策”,智能汽车需要提供一个“聪明”的座舱,更是让汽车具备主动服务意识,形成驾驶者、车辆与环境之间更具默契的人机共处关系。G7Sednc

责编:Echo
文章来源及版权属于汽车电子设计,EDN电子技术设计仅作转载分享,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有疑问,请联系Demi.xia@aspencore.com
汽车电子设计
博主和汽车电子的行业的工程师们一起交流、探讨、思考的小结,以作为技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 微信扫一扫
    一键转发
  • 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
    请关注“电子技术设计微信公众号”
广告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面包芯语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